8.16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99回「『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』」
話説,上一回記者貓講到:
“正所謂:有比較才能鑒別,有比較鑒別才能提高。所以鄧公就針對「發展才是硬道理」這金句作出了以下解釋……”
“根據鄧公「發展才是硬道理」的意見,結果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上,審議並通過了《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①》《決定》强調:
農業是經濟發展、社會安定、國家自立的基礎。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,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;
沒有農民的小康,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;
沒有農業的現代化,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。
所以沒有農業經濟的大發展,什麽民族復興的「中華夢」就只能是「紙上談兵」!
就「發展才是硬道理」這個觀點,鄧公也曾在對國家計委負責同志談話時作了解釋:
「要注意經濟穩定、協調地發展,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,不是絕對的。發展才是硬道理。
這個問題要搞清楚。
如果分析不當,造成誤解,就會變得謹小慎微,不敢解放思想,不敢放開手腳,結果就會喪失時機。正如「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」結果,鄧公關於——
抓住機遇,加快發展,使經濟隔幾年上一個台階這番談話,在神州大地不脛而走。
並產生了強烈的反響,給全國人民帶來了極大鼓舞,也為我國改革開放、現代化建設發揮著强大推動力和巨大的促進作用。
然而這個「發展才是硬道理」當中的經濟發展速度問題,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,同樣更是一個政治問題。因此鄧公在第二次「南巡」中,再一次強調自己一年前在上海所說過的話:
「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,資本主義也有計劃;
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,社會主義也有市場。計劃和市場都衹是經濟手段。」
這樣便舉有力地驅散了「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」的疑雲,一舉冲破了中國改革中最敏感的禁區。
此外,鄧公還批評了左派理論家的謬論,說:
「現在有右的東西影響我們,也有左的東西影響我們,但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。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,『左』同樣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。今天要警惕右,但主要是防『左』。」”
喝了口水,記者貓又接住講嘞:
“想當年(1992年),鄧公帶著全家老小「南游」雖然會有風險,但也不是沒個譜的。
他雖然以一名普通黨員出游,但卻有支持他的楊尚昆在身邊保駕護航。
當時楊尚昆身兼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副主席兩個要職,主持著軍隊的日常工作。
鄧公在深圳期間,也曾多次與楊尚昆在媒體齊齊亮相。
當年,鄧公到達上海時正值除夕,楊尚昆也在上海迎候。於是二人「同上海黨政軍負責人和各界人士歡聚一堂,共迎新春佳節。」這一則報道,被擺在了各大報章媒體顯眼的位置上。
明眼人一看便知曉——鄧、楊的出現加上媒體的報道,其中用意不言而喻。
説明鄧公的「南游」不乏保駕護航者。當年,香港報紙也當作一件大事來刻意作出報導。但內地報紙卻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裏秘而不宣此事……”
欲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……
①——共十個部分:(一)80年代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成就與90年代的主要任務;(二)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,繼續深化農村改革;(三)繼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,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;(四)抓緊實施科技、教育興農的發展戰略;(五)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綜合治理,廣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;(六)較大幅度地增加農業投入,加快發展農用工業;(七)做好扶貧和地區間協調發展工作,促進共同富裕;(八)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;(九)繼續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,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;(十)進一步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