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.15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5回「『偏見』造出了許多『誤判』來」
話説上一回記者貓講到網上有篇文章說:
“老實説,今天的形勢對西方最大的威脅,其實就是自己的傲慢掩蓋下的無能。鄧小平在成功之後尚且還會說:
不能小看越南……”
“網上文章接著說:
而我們就不能像他那樣,放下架子好好研究一下鄧小平嗎?
接著也去研究一下,產生鄧小平的中國嗎?若再執迷不悟依舊在老路上徘徊,恐怕日後的世界就真的不再是我們西方的了!”
“正因為西方用了這樣的偏見去看今日世界,所以就造出了許多誤判來了……”
喝了口水,精叻鼠接過記者貓話題繼續往下說道:
“例如「中國崩潰論」「中等收入陷阱」「塔西佗陷阱」和「修昔底德陷阱」。
然而經過60多年,新中國已經由自己一手一脚培養出新一代中國人來了。例如習近平、李克強等等——
他們都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,才出生的新中國人。
他們更有學問,更具國際視野,更明白西方的價值觀。也深受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,深明中華文化所講究的是「利」與「義」的平衡,以及「和爲貴」「和而不同」「和氣生財」的「王道」精神。至於這些話題等有時間再講啦……”
“ 然而,1979年1月鄧公的美國「破冰之旅」,除了與第38任美國總統卡特見面之外,還不失時機地在一系列公開場合露面,正是在為國家的建設資金、科學技術以及經濟合作公關鋪路。
當年鄧公「三起三落」之後所接手的國家,是一個殘局。但既然被推舉復出主持殘局,那就得要有所擔當——
因此,一接手就要面對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嚴峻考驗。
爲了解決困難,於是又再一次把土地分給了農民,美其名曰: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」……”
“講到推出這個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」政策,其實仲有一段古仔添噃……”
精叻鼠攞住條真絲手帕抹咗抹嘴角,接過記者貓話題又繼續講嘍噃:
“故事發生在1978年,當時中國大陸,就「兩個凡是①」和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」這兩種執政理念進行了一場大討論。
實質上,就是「文革」路線同先搞經濟建設「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」的「改革開放」路線的較量……”
“這場「兩個凡是」大討論,其實也可以看成是一種——哲學觀點上的較勁……”
“此話何解?”精叻鼠瞪大眼睛望著記者貓問。
“即「唯心」與「唯物」,又或者「人治」與「法治」的較勁。因爲,哲學上有一種「動機與效果」理論——正如,人,總希望做事會有好的結果一樣。
這就是「動機」﹙希望﹚,但「效果」﹙結果﹚將會是如何?
則要視乎操作過程中的諸多因素,混和出來的結果。也就是說——
「動機」與「效果」,它們之間的相互因果關係,結果將會變得很微妙——
即有時候:
有好的「動機」卻不一定會長出好的「效果」,反之也一樣。
例如「你別再越帮越」『忙』了」,這話説明「好心辦壞了事」。
例子說出了「動機」與「效果」的互為因果關係的其中一種現象,即有好的動機所結出的果實,卻不一定必然相對應是好的;
同樣「有心裁花花不發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」也說出了「動機」與「效果」的另一種現象,即不需要「有心」(動機),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結果(效果)……”
①——内容是: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,我們都堅決維護;凡是毛主席的指示,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