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

7.17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6回「別『一本通書睇到老』」

7.17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6回「別『一本通書睇到老』」

書接上一回,話説上一回記者貓講到:

“同樣「有心裁花花不發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」也說出了「動機」與「效果」的另一種現象,即不需要「有心」(動機),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結果(效果)……” 


“由此可見,「動機」與「效果」這兩個東西,是互動的,不是單單光憑意愿﹙出發點﹚就能決定結果的,而是更應該注重於,這中間的一段過程。


然而這段過程是漸變的循序漸進式的——


例如,從量變到質變(俗話説:千里之堤潰於蟻穴。所以,別看這「螞蟻」細小,一旦聚集起來,再加上時間有功。結果「千里之堤」也被弄垮了)。


而所用的工作方法正確與否,才是起決定性關鍵作用的。


即在從「動機」﹙愿望﹚過渡到「效果」﹙結果﹚的操作上,做得正確,結果才會好;反之,方法不正確結果就不會好到那裏去。


例如:成語「拔苗助長」就是一例——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:


「宋人有閔min﹙憂患﹚其苗之不長而揠(ya)之者,茫茫然归,謂wei﹙訴告﹚其﹙他﹚人曰:


『今日病矣,予助苗長矣。』其子趋而往視之,苗則稾gao﹙枯乾﹚矣。」


這個成語是比喻:做事違反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,急於求成,反而是會壞大事的。”


“咁,我就明啦!總之思想唔能夠僵化,又或者「一本通書睇到老」。”

精叻鼠接過記者貓話題又再繼續講嘍噃:


“結果當年這場中國共產黨黨內,一面是以鄧小平為首的務實派,同另一面是以華國鋒為首的毛澤東忠實支持者之間的,一場大評論結束以後,人們的思想才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解放。


到了1980年5月31日,一個《中央75號》文件在形成之前——


鄧小平找來負責農業的工作人員談了話,說:


「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,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乾。


一年後,產量翻了身,窮面貌一下子改變了。有的同志擔心,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。


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。」「關鍵是發展生產力」


「總的來說,現在農村工作中的主要問題仍是思想不夠解放。」結果,這次談話被整理成了《關於農村政策問題》的內部談話,發放到各省徵求意見,準備公開發表。


1980年前,中央領導人李先念,王任重等都反對包產到戶,全國三十幾位省委書記衹有三位支持包產到戶。1980年,杜潤生①起草了《中央75號》文件,為包產到戶提供了政策依據……”


“對!這就是法治精神……”為了證實自己剛才説話的正確性,記者貓馬上插話道。


“其實《中央75號》文是黨內兩種意見妥協的產物,當中寫了這樣一段論述:


「可以包產到隊,可以包產到戶,也可以包乾到戶」,杜潤生的「可以……可以……也可以……」論述,結果卻成了頂頂有名的「杜氏公式」。


杜潤生在一次國務院會議上解釋說:「集體經濟已難以維持,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了,社會主義的目標是要實現共同富裕,而不是共同貧窮!」”


“對!這種説法,就是「唯物」主義的嘛……”


為證實自己説話的正確性,記者貓又再一次打斷精叻鼠話題補充說。


“然而杜潤生若在「文革」中說了這樣的話,是要殺頭的吖!”

①——1934年考入北平師範大學文史系。 193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。黨內最資深的農村問題專家之一,1983年,任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,兼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,為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”的倡導和推行做了大量工作。是中國農村改革重大決策參與者和親歷者,被譽為“中國農村改革之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