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.22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8回「時間就是金錢,效率就是生命」
書接上一回,話説上一回記者貓講到:
“所以鄧公一「改革開放」,大家都一呼百應,一有機會就把積存了多年的能量釋放出來,抓緊時機好好大幹一場。
一時之間:
千帆並舉,鑼鼓喧天。寫著「時間就是金錢,效率就是生命!」的旗幟迎風飄揚。
喇叭裏也常常傳來了《春天的故事》,那位女高音歌唱家激蕩心扉的歌聲……”
“面對著這樣一股史無前例的「改革開放」大潮,當時衹要肯下海的,差不多都可以有機會去闖一闖。
而這一「時間就是金錢,效率就是生命!」金句,就是當年蛇口工業區創始人袁庚先生率先提出來的。
後來,還得到了鄧小平的背書。結果,就不脛而走,如同春雷般傳遍了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每一個角落,後來又成了「中國人民革命博物館」的收藏品……”
精叻鼠攞住條真絲手帕抹咗抹嘴角又接繼續講嘍噃:
“這位袁庚先生原來是個香港人,在香港招商局工作。也是一位滿懷「中國夢」激情的實業家。
他在深圳經濟特區——
蛇口,一塊2.14平方公里的「改革開放」試驗田上,正試圖衝破兩個禁區:
「市場經濟」和「行政體制」禁區。
盡管1978年中共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,全國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轉移,盡管1980年成立了深圳、珠海、汕頭三個經濟特區,盡管當時人民熱情十分高漲。
但對選擇「市場經濟」抑或「計劃經濟」的爭論,卻從來沒有停止過。
表面上看,似乎是一個經濟問題,但在現實政治中卻存在許多暗湧,一不小心就會被吞噬。
尤其想起「文革」,就不寒而慄。因而,沒人敢提「市場經濟」,更不用說「政治體制」的改革了……”
“對!這個政治與經濟關係十分微妙。說白了,它們是一對孿生兄弟,正所謂:
「營共生(互利共生Mutualism)」。
自從人手頭上有了剩餘(包括能吃的和不能吃的)以後,它們就共生了——
因此,政治為經濟而生,自始至終都是在為經濟服務的。
但反過來,經濟又要反哺政治。
因爲沒有經濟奶水,政治是活不下去的。
因此可以説:
它倆,也有一個相互依存的關係。若處理不當,是會招來殺身之禍的!”記者貓不失時機地插話道。
“所以,1992年以前,深圳經濟特區一直都處於一個,「姓資」還是「姓社」的爭拗之中。
然而,袁庚先生卻精闢地把「市場經濟」定義在:
「時間」與「效率」這一經濟價值上。
並用「時間就是金錢,效率就是生命」來作出言簡意賅的精準陳述。
因此有人就說了:
中國走向市場經濟之路,是從這句金句開始的。
然而,這口號卻一度成為了「姓社」「姓資」的爭論焦點。袁先生曾對記者說:
「寫這標語時,我是準備『戴帽子』的」。
可見在那個計劃經濟年代,人們的思想依然是被禁錮的,盡管已經「改革開放」了。
然而,是袁先生借來的資本主義概念,推動了社會主義「計劃經濟」的改革。這無疑是,需要有膽識和很大勇氣的……”
要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再講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