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

7.19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7回「中國農村改革之父」

7.19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7回「中國農村改革之父」

話説,上一回精叻鼠講到:

“然而杜潤生若在「文革」中說了這樣的話 ,是要殺頭的吖!


“結果,這種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」就一直沿用到了今天。也因爲杜潤生參與推動了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」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,因此他也就被譽爲「中國農村改革之父」……


隨著「改革開放」的不斷深入,所引進的外資也多起來了。


在增加就業的同時,早前大約先後三批共四千萬「上山下鄉青年,回城沒有工作的問題,也就順利得到解決了……”


“這樣一場「兩個凡是①」大討論,使人們明白到:鄧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」「發展才是硬道理」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」理論是多麽的正確。


因此,面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現實,若用另一個角度看,又可以有以下的解讀……”

記者貓接過精叻鼠話題又繼續講嘍噃: 


“ 總括而言,「治亂世用重典」「矯枉必須過正」 等等,都是立國梟雄們理政的常用手法。


這也是對「『動機』與『效果』」理論的一種實際應用與檢驗。


值得慶幸的是,終於有這麽一夥如鄧小平般的精英,挺身而出撥亂反正,「把顛倒了的歷史,重新顛倒過來。」使得中國大陸的老百姓,能夠有尊嚴地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。


總之,自新中國成立走到今天,回顧前面的30年——


毛澤東「新民主主義」建國時期的政策是:


行政主導加上革命手段;再到建國30年後——


鄧公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」的「改革開放」年代:


則是以經濟主導、市場調控為主要手段。


這些都沒有什麽對與錯,而衹有真與假;又或者衹有有效與無效之分別。


但卻給中國贏得了時間,同時也把西方世界矇蔽了——


原因是他們萬萬沒想到:


這短短的40年(1978-2018),中國人「革命加拼命」「一生幹了兩世的活」贏得了時間,把西方世界百多年才能達到的發展水平,一下子拉近了許多。


正如毛澤東的一代人,為中華民族打下了堅實基礎;

而鄧公的改革開放,則解放了生產力,把中國推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,更是選對了方向。


過程中,前者是先掙扎活著和創造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;

後者是解決填飽肚子、能夠繼續生活下去的問題。


然而大家都在摸索著、尋找著解決中國問題的靈丹妙藥。


當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和困難,大概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,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。


這40年,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保持長時間高速度增長,是因為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經濟造成的破壞實在是太大太深刻了,要補漏的地方實在太多。


因此,所累積下來的發展需求變得巨大。


所以鄧公一「改革開放」,大家都一呼百應,一有機會就把積存了多年的能量釋放出來,抓緊時機好好大幹一場。


一時之間:


千帆並舉,鑼鼓喧天。寫著「時間就是金錢,效率就是生命!」的旗幟迎風飄揚。


喇叭裏也常常傳來了《春天的故事》,那位女高音歌唱家的激蕩心扉的歌聲……”


欲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…… 

①——内容是: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,我們都堅決維護;凡是毛主席的指示,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。

歌曲:《春天的故事》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fRHaKwvOxs 


7.17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6回「別『一本通書睇到老』」

7.17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6回「別『一本通書睇到老』」

書接上一回,話説上一回記者貓講到:

“同樣「有心裁花花不發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」也說出了「動機」與「效果」的另一種現象,即不需要「有心」(動機),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結果(效果)……” 


“由此可見,「動機」與「效果」這兩個東西,是互動的,不是單單光憑意愿﹙出發點﹚就能決定結果的,而是更應該注重於,這中間的一段過程。


然而這段過程是漸變的循序漸進式的——


例如,從量變到質變(俗話説:千里之堤潰於蟻穴。所以,別看這「螞蟻」細小,一旦聚集起來,再加上時間有功。結果「千里之堤」也被弄垮了)。


而所用的工作方法正確與否,才是起決定性關鍵作用的。


即在從「動機」﹙愿望﹚過渡到「效果」﹙結果﹚的操作上,做得正確,結果才會好;反之,方法不正確結果就不會好到那裏去。


例如:成語「拔苗助長」就是一例——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:


「宋人有閔min﹙憂患﹚其苗之不長而揠(ya)之者,茫茫然归,謂wei﹙訴告﹚其﹙他﹚人曰:


『今日病矣,予助苗長矣。』其子趋而往視之,苗則稾gao﹙枯乾﹚矣。」


這個成語是比喻:做事違反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,急於求成,反而是會壞大事的。”


“咁,我就明啦!總之思想唔能夠僵化,又或者「一本通書睇到老」。”

精叻鼠接過記者貓話題又再繼續講嘍噃:


“結果當年這場中國共產黨黨內,一面是以鄧小平為首的務實派,同另一面是以華國鋒為首的毛澤東忠實支持者之間的,一場大評論結束以後,人們的思想才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解放。


到了1980年5月31日,一個《中央75號》文件在形成之前——


鄧小平找來負責農業的工作人員談了話,說:


「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,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乾。


一年後,產量翻了身,窮面貌一下子改變了。有的同志擔心,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。


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。」「關鍵是發展生產力」


「總的來說,現在農村工作中的主要問題仍是思想不夠解放。」結果,這次談話被整理成了《關於農村政策問題》的內部談話,發放到各省徵求意見,準備公開發表。


1980年前,中央領導人李先念,王任重等都反對包產到戶,全國三十幾位省委書記衹有三位支持包產到戶。1980年,杜潤生①起草了《中央75號》文件,為包產到戶提供了政策依據……”


“對!這就是法治精神……”為了證實自己剛才説話的正確性,記者貓馬上插話道。


“其實《中央75號》文是黨內兩種意見妥協的產物,當中寫了這樣一段論述:


「可以包產到隊,可以包產到戶,也可以包乾到戶」,杜潤生的「可以……可以……也可以……」論述,結果卻成了頂頂有名的「杜氏公式」。


杜潤生在一次國務院會議上解釋說:「集體經濟已難以維持,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了,社會主義的目標是要實現共同富裕,而不是共同貧窮!」”


“對!這種説法,就是「唯物」主義的嘛……”


為證實自己説話的正確性,記者貓又再一次打斷精叻鼠話題補充說。


“然而杜潤生若在「文革」中說了這樣的話,是要殺頭的吖!”

①——1934年考入北平師範大學文史系。 193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。黨內最資深的農村問題專家之一,1983年,任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,兼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,為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”的倡導和推行做了大量工作。是中國農村改革重大決策參與者和親歷者,被譽為“中國農村改革之父”。


7.15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5回「『偏見』造出了許多『誤判』來」

7.15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5回「『偏見』造出了許多『誤判』來」

話説上一回記者貓講到網上有篇文章說

“老實説,今天的形勢對西方最大的威脅,其實就是自己的傲慢掩蓋下的無能。鄧小平在成功之後尚且還會說:不能小看越南……”


網上文章接著說:而我們就不能像他那樣,放下架子好好研究一下鄧小平嗎?接著也去研究一下,產生鄧小平的中國嗎?


若再執迷不悟依舊在老路上徘徊,恐怕日後的世界就真的不再是我們西方的了!”


“正因為西方用了這樣的偏見去看今日世界,所以就造出了許多誤判來了……”

喝了口水,精叻鼠接過記者貓話題繼續往下說道:


“例如「中國崩潰論」「中等收入陷阱」「塔西佗陷阱」和「修昔底德陷阱」。


然而經過60多年,新中國已經由自己一手一脚培養出新一代中國人來了。


例如習近平、李克強等等——


他們都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,才出生的新中國人。他們更有學問,更具國際視野,更明白西方的價值觀。


也深受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,深明中華文化所講究的是「利」與「義」的平衡,以及「和爲貴」「和而不同」「和氣生財」的「王道」精神。至於這些話題等有時間再講啦……”


“ 然而,1979年1月鄧公的美國「破冰之旅」,除了與第38任美國總統卡特見面之外,還不失時機地在一系列公開場合露面,正是在為國家的建設資金、科學技術以及經濟合作公關鋪路。


當年鄧公「三起三落」之後所接手的國家,是一個殘局。但既然被推舉復出主持殘局,那就得要有所擔當——


因此,一接手就要面對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嚴峻考驗。


爲了解決困難,於是又再一次把土地分給了農民,美其名曰: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」……”


“講到推出這個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」政策,其實仲有一段古仔添噃……”

精叻鼠攞住條真絲手帕抹咗抹嘴角,接過記者貓話題又繼續講嘍噃:


“故事發生在1978年,當時中國大陸,就「兩個凡是①」和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」這兩種執政理念進行了一場大討論。


實質上,就是「文革」路線同先搞經濟建設「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」的「改革開放」路線的較量……”


“這場「兩個凡是」大討論,其實也可以看成是一種——哲學觀點上的較勁……” 


“此話何解?”精叻鼠瞪大眼睛望著記者貓問。


“即「唯心」與「唯物」,又或者「人治」與「法治」的較勁。因爲,哲學上有一種「動機與效果」理論——正如,人,總希望做事會有好的結果一樣。


這就是「動機」﹙希望﹚,但「效果」﹙結果﹚將會是如何?則要視乎操作過程中的諸多因素,混和出來的結果。也就是說——


「動機」與「效果」,它們之間的相互因果關係,結果將會變得很微妙——


即有時候:


有好的「動機」卻不一定會長出好的「效果」,反之也一樣。


例如「你別再越帮越」『忙』了」,這話説明「好心辦壞了事」。


例子說出了「動機」與「效果」的互為因果關係的其中一種現象,即有好的動機所結出的果實,卻不一定必然相對應是好的;


同樣「有心裁花花不發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」也說出了「動機」與「效果」的另一種現象,即不需要「有心」(動機),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結果(效果)……”

①——内容是: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,我們都堅決維護;凡是毛主席的指示,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。


7.12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4回 「這可是拿破崙和希特勒終其一生、傾盡全力而未能做到的事情」

7.12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4回

「這可是拿破崙和希特勒終其一生、傾盡全力而未能做到的事情」

書接上一回,話説上一回記者貓講到網上有篇文章說

“結果,這場戰爭給越南造成了驚人的損失,更令其永遠失掉了在中南半島和東南亞的主導權。然而另一個更大的收穫卻是……”


網上文章繼續說:然而另一個更大的收穫是:中國把自己最大的威脅——


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挑下了馬,這可是拿破崙和希特勒終其一生、傾盡全力而未能做到的事情!


所以中越戰爭不僅說明了中國的實力,而且更突顯了中國人在國際爭鬥中的戰略戰術思想,以及領導能力和藝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至高境界。


因此,她給西方傳遞了一個信息——


中國,我們不得不防!然而,卻有一些西方文章在嘲笑中國,說什麽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打了一場——


戰法非常落後的戰爭。


真不知道這些作者是在欺騙中國人民,還是在欺騙自己的國家。


中國在1979年前因條件所限,不能像蘇聯和美國超級大國那樣,可以去打那種高科技的現代化戰爭。


然而,中國人在對越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組織動員力,戰略戰術思維以及戰役中的指揮水准,依然足夠讓人吃驚。


我們西方從1945年至1979年,從未打過像中越戰爭那樣的高水平戰斗,只有以色列的第三次中東戰爭才有點近似。


但是,卻帶來後患無窮。


西方的領袖美國在越南所進行的戰爭,可謂先進得不能再先進了,但事實卻證明,那是一場愚蠢得不能再蠢的戰爭。


然而現代戰爭打的雖是硬件,卻更是軟件。


因此可以看出,我們西方十分缺乏的是像鄧小平那樣的思維軟件。


我們吹噓的伊拉克戰爭,在技術上堪稱引領21世紀潮流,但是在戰略思維上卻連19世紀的水平都不到。


中國這塊能夠培養出鄧小平的土地實在是可怕,因爲靠著鄧小平的謀略,中國現在的實力已遠遠超過了1979年時的蘇聯,任何嘲笑甚至於漠視中國的對外擴張,都是在自欺欺人。


其實,今天我們西方的思維力早已在冷戰中枯竭掉。


皆因爲蘇聯的解體,完全是靠鄧小平的出奇制勝來取得的。然而在「冷戰」之後,我們在謀略方面依然沒有多大的進步,例如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失敗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
我們面前的中國人現在已經在跟俄國人玩「兩掐一」的新遊戲了,而我們卻仍在走上世紀50年代圍堵中國的老路,依然沒什麼像樣的創造性謀略拿出來。


從1991年「冷戰」結束至今已過去了22年,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就一直把中國視為最大的威脅,盡管我們有數不清的智庫和決策大腦,想出了許多削弱甚至摧毀中國的奇思妙想,但卻依然未能謀劃出一個能夠與中越戰爭相媲美的果斷行動來。


然後今天的中國,發展壯大得比1991年以前更難以對付了。


若讓她再發展壯大下去——


即使我們成功地對中國實施了中越戰爭那樣的戰略打擊,但我們是否還有能力讓中國在短短的12年裏像蘇聯那樣崩潰掉呢? 


老實説,今天的形勢對西方最大的威脅,其實就是自己的傲慢掩蓋下的無能。


鄧小平在成功之後尚且還會說:不能小看越南……”


要知後事如何?留待明天再講……


7.10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3回 「這課題的確值得21世紀的大戰略家們去仔細研究」

7.10.-《红星照耀著新中国》——「網書閲讀」第383回

「這課題的確值得21世紀的大戰略家們去仔細研究」

書接上一回,話説上一回記者貓講到網上有篇文章說

“而這邊廂的中國實現了經濟騰飛,在世界重新崛起;那邊廂的美國則獨霸天下,到達了歷史的全盛期。


然而,鄧小平對付越南的戰略戰術有著豐富的內涵,真可謂開闢了一個新時代……”

網上文章接着說:這課題的確值得21世紀的大戰略家們去仔細研究。這場中越戰爭,是中國第一次越過國際公認的邊界線主動攻擊了另一個主權國家,而且取得了戰果。

這對中國和世界來說都不是件小事,更具有劃時代意義。

然而回顧20世紀中國的對外衝突,無論中日戰爭、朝鮮戰爭、中印邊境戰爭等,全都是在被動地應戰,而並非中國主動出擊。

可是中越戰爭的性質卻完全不同,那是一場中國人第一次強加於別人的戰爭。就其戰爭的代價和收效而言,中國所面對的前三次戰爭都不能與中越戰爭相提并論——

例如:對日戰爭。讓中國境內遭受歷史上最嚴重的破壞,中國人自稱傷亡了3500萬,但結果也只不過是把侵略者趕走而已,而中國也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;

至於朝鮮戰爭。中國軍人死亡人數超過了18萬,雖可以說是戰勝了美軍,但也並沒有動搖到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,更沒有打破美國對中國的封鎖和包圍;

再說中印邊境戰爭。

雖然以微小的傷亡把印度人全部擊潰,但中國人並沒收復失地,也沒有阻止印度在南亞次大陸坐大。

但是這場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期間所進行的中越戰爭就完全不一樣了——

因為中蘇的交惡,兩國從政治的爭論進而發展到對領土的爭議(1969年3月中蘇爆發了珍寶島衝突)。

此後,中國便與蘇聯一直處於敵對狀態之中。而這時的中美關係,則隨著尼克松1972年的「破冰之旅」,而開始步入了關係正常化中……

1978年6月29日,越南加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。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,1978年11月3日,蘇聯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《蘇越友好合作條約》,從此蘇聯全力支持越南在中南半島擴張。

遂慫恿越南在邊境對中國進行挑釁,從而發生了中越戰事。

隨後,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多個重要城市和鄉鎮。然而在短短的28天內,便宣佈戰事勝利而退出。

隨後解放軍便開始了對越南北部的基礎設施,系統性毀滅之後撤出了越南。

越南人民軍在中方撤出後隨即宣佈取得了戰爭的勝利。

戰事表面上是中國自衛反擊,取得了對越南的系統性勝利後迅速撤離,但實際上這也是中國的一次有意識的戰略性行動,即迫使越南不得不維持了近十年龐大的軍事消耗,從而拖垮了被《蘇越友好合作條約》所掣肘的蘇聯。

結果,這場戰爭給越南造成了驚人的損失,更令其永遠失掉了在中南半島和東南亞的主導權。

然而不管越南人如何宣染自己的戰績,西方如何貶低中國的勝利,但中國在這場為期28天的戰爭中,死亡的軍人其實不會超過萬人,就算是加上後來10年的邊境衝突所陣亡的將士,也只能勉強凑得一個萬人之數。

然而另一個更大的收穫卻是……”

欲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……